只能说,这次大戏才真正拉开帷幕,至少有了和特朗普比拼的资本。后面的竞争将进入白热化,依旧充满了变数,连马斯克都在转风向:尽管他已经成立了一个新的超级政治行动委员会(PAC)来资助这位共和党候选人,但他并没有每月花费 4500 万美元来选举前总统唐纳德·特朗普。他似乎收回了每月4500万美元支持特朗普的承诺,具体多少没说,但肯定没那么多。问题是,之前为何不澄清,现在出来否认。背后的原因估计也是看到风向出现了变化。这种变化,导致资本市场又犯嘀咕了,到底是压哪边呢?
宜明昂科-B(01541):IMM2510与IMM27M联用的IB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给药
孔子在《论语》中教导世人要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”,而他自己作为“至圣先师”,也是如此做到的。
“师项橐”,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。
孔子“师项橐”的故事,在《战国策·秦策》中就有相关记载,在书中写道:“甘罗曰: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。”
而《三字经》中则写道:“昔仲尼,师项橐。”
这些文书记载,侧面证明了孔子“师项橐”的真实性。
那么,孔子为何会拜7岁的项橐为师?
孔子东游、遇到拦路的项橐
孔子前半生,曾以入仕为目的,但时代的动荡加上各国国君的愚昧自守,导致有着庇民之心的孔子“郁郁不得志”。
一直到公元前500年,鲁国国君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宰相,让孔子得以施展才学抱负。
在孔子的管理下,鲁国政治出现短暂清明,百姓安居乐业,国家实力得到加强。
孔子“堕三都”的做法,遭到鲁国“季孟叔”三氏的嫉恨,而且鲁国的变化也让邻国齐国感到畏惧。
于是,齐国黎组建议给季孙氏宗主季桓子以女乐,让季桓子破坏鲁定公与孔子之间的关系。
鲁定公在女乐的诱惑下不理朝政,孔子直言进谏,但鲁定公已经被季桓子等权贵说动,不理睬孔子,君臣开始不和。
那个年代,按照旧周礼的约定,大夫们在郊祭之后可以得到国君的祭肉,象征着君臣一心。但主持祭典的季桓子却不给孔子祭肉,这也让孔子失望,从而选择辞官在家。
这一年的孔子,已经五十五岁,到了知天命的年纪。
在那之后,孔子就有了“东游”的决定。
他东游共用了14年,这期间可以说是孔子“落魄”的阶段,但孔子的学问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完善,回去后就作《春秋》。
而“师项橐”的故事,就发生在其中。
那是在公元前489年的秋天。
这天,孔子带着子路、子贡等弟子在前往楚国的路上。
一路上,孔子坐在车上,看着外面的秋收季节不禁感慨,心情也难得舒畅。
但就在路过莒国的时候,在外面的子贡看到一群孩子在路上玩堆土游戏——他们用泥巴垒了城墙,而且墙上的城垛、瞭望塔等一应俱全。
此时有一个小孩端坐在城墙之中,如一位君王一般。
子贡不忍马车撞毁孩子们的“玩具”,于是就打算避开“城墙”。
没想到在这个时候,“城墙”中的孩子却拦住了马车。
子贡说:
“小孩,遇到车来,为何不躲反倒拦车?”
小孩说:
“你们太不懂礼貌了。”
作为一直以“礼”为人生准则的孔子,听到小孩嘴里蹦出“礼”这个字,他掀开车帘,看到了眼前的景象。
于是他下了车,向那小孩说道:
“你且说说看,我们如何不懂礼貌?”
那小孩一看到从车中探出身的孔子,一下子就认出了孔子这个人。
但他却不徐不疾,缓缓说道:
“老先生,我问你,车遇到城,是绕开城走还是进入城里?”
孔子听到这话,回答道:“自然是进城。”
小孩听到这话,眉头一扬,之后说道:
“那为何你要避开,是觉得我的城有什么问题吗?”
孔子看到这一幕,对这小孩起了兴趣,于是他对小孩说道:
“你说得对,是我们无礼。但这城这么小,我们的马车怎么进去?”
“这样,那我给你重新造个大点的城门。”
说完,那小孩把手指比划了一下,孔子顺着他的手,就看到了远方的城门。
他大为惊讶这个孩子的聪慧,于是笑道:
“多谢!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我叫项橐。”
孔子项橐相问、智者的对话
孔子知晓了这个小孩的名字,顿时想到了关于项橐的事迹。
项橐,据传出生于莒国袁家庄村后的一户姓项人家,家中丈夫与怀孕妻子魏氏两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。
魏氏虽然有孕在身,但却坚持下地干活。
一直到阴历四月初八之一天,她与邻居一起到山上挖药材,突感腹中疼痛传来。
身边的邻居一下子就知道魏氏这是要生了,于是慌忙放下手中的工具。
但要将魏氏送回家中生子已经不可能,于是魏氏当即决定,在山上产子。
在邻居的帮助下,魏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,终于将腹中胎儿生下,是个男孩子。
小孩生出来后,与母体还用脐带连着,于是邻居就拿过割药材的刀子,打算将脐带割断。
但令人惊讶的是,脐带在刀子的切割下居然纹丝不动。
他们用尽力气,都没能将脐带剪断。
这时候,魏氏看到身边的茅草,想到平时走过茅草丛,身上会被茅草割伤,于是她决定用茅草试试。
没想到,这一试之下,脐带终于被茅草割断。
丈夫听说了妻子产子,于是赶紧上山照顾,就遇到了抱着孩子往山下走的魏氏。
他接过孩子,看到这孩子额头就像个口袋一样。
古代口袋称为“橐”,于是夫妻俩人决定给孩子取名“橐”,因姓项,于是叫“项橐”。
项橐自小极为聪慧,他观察入微,对周围事物他有着强大的好奇心。
有一年夏天遇到打雷,他就问父亲:
“天怎么会打雷呢?”
他的父亲想了想回答说:
“那是老天爷想打死坏人和妖怪。”
父亲的话明显是希望教育小孩不要做坏事,但项橐想了想,却说:
“那难道只有夏天有坏人吗?还是冬天老天爷就不会生气?”
项橐的话让父亲无言以对。
舅舅听说了项橐的事,于是就打算“为难”一下这个“神童”。
舅舅问:
“天上的星星有几颗?”
项橐回答说:
“跟地上的人一样多。舅舅我问你,你的头上有多少头发?”
舅舅笑了笑,回答:
“跟你头上的一样多。不信,你来数数。”
说着,就把头伸向项橐,项橐就说:
“行,你把头拔下来我就数。”
舅舅听到这话,急忙告饶。
而这,也成就了项橐的“神童”之名。
对于这些,孔子自然略有耳闻。
于是在知道面前的小孩就是“神童”项橐后,他决定“考考”项橐。
他看到在一旁的农夫正在锄地,于是问道:
“你看这农夫,每日都在锄地,你可算过每日共锄了多少次?”
项橐听到这话,一下子就知道孔子这是在问自己话,于是反问道:
“老先生您每日坐马车出游,可曾算过马蹄每天抬多少次?”
孔子听到这回答,一下子就被项橐的敏捷应变震惊,须知,这时候的项橐才七岁。
孔子收起轻视之心,他邀请项橐上车同游。
项橐也不惧怕,与孔子一起上了车。
孔子拜师、项橐的后来
一路上,孔子知趣大开,他又问身边的项橐:
“你看这天上有多少颗星星?地上又有多少颗五谷?”
这个问题,不要说在两千多年前,就算是如今也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。
但孔子不知道,这个问题是当初项橐的舅舅问他的,而项橐这次也不用之前的答案。
他略一思索,回答道:
“一天一夜星辰,一年一茬五谷。”
孔子听到这话,顿时眼前一亮。
眼前的项橐思维之机敏、对事物观察之细微,都让孔子非常欣赏。
而项橐也没有只答不问,他说道:
“先生,你看这松柏,为何能够冬夏常青?”
孔子略一思索,回答道:
“因为他内心充实坚定,所以可以冬夏常青。”
孔子本想以此教育项橐一些意志坚定的道理,但没想到项橐听完说道:
“那竹子也四季常青,为何是空心的?”
孔子听完,有些窘迫,但他还想看看这位“神童”还能给他多少惊喜,于是说:
“那依你之见,这是为何?”
项橐回答道:
“竹子所以常青,因为它虚心,而松柏之常青,在于它坚实。”
这样的为人道理,孔子也没想到居然能从七岁的项橐口中听到,他不禁正襟危坐,以弟子礼说:
“如此道理,令我受教,甘为弟子。”
说完,孔子以拜师礼向项橐拜下。
后世,也因为这件事一直称项橐为“圣公”。
但孔子“敏而好学”的谦虚,却让项橐的后半生遭遇无妄之灾。
作为当世名人,孔子可谓“名扬”诸侯国,而七岁的项橐能够成为孔子的老师,这样的才能,让诸侯国都起了让项橐到朝中当官的想法。
首先就是莒国国君,他让人找到项橐一家,希望项橐能拜官,为莒国所用。
但项橐一家习惯了自由自在地生活,不愿进入官场,于是就拒绝了莒国国君的邀请。
远在齐国的齐国国君也听闻了项橐的事迹,于是也派使臣上门请项橐当官,但也被拒绝。
这两国都被拒绝,他们担心项橐去了其他国家对自己不利,于是就派人监视项橐一家。
项橐得知了自己被监视,与父母商议搬家。
而两个国家监视的队伍又碰到邂逅,他们都以为对方是来请项橐的使臣,赶紧回去报告给自家国君。
齐国国君得知后,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,下令格杀项橐。
尽管项橐聪明机警,躲过了几次追捕,但最终还是落入了敌人手中。
敌人在动手时发现,刀剑居然无法伤害到项橐,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。
这时候,他们想起项橐的脐带是被茅草割断的,于是就想到用茅草来杀害项橐。
就这样,躲过了刀剑之害的项橐,死在了茅草之下,一代“神童”,就此落幕。
对“师项橐”的考究、历史真相?
孔子“师项橐”一事,被广而传颂孔子的“好学”。
这一篇与《两小儿辩日》相近的文章,在一些史籍中都有相关记载。
而近些年,随着敦煌遗书中《孔子项橐相问书》的出世,这篇文章的真伪论证更是达到了顶峰。
关于“孔子项橐”事迹的记载,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纵横家流派的《战国策》中,但当中孔子与项橐两人的具体事迹,以及孔子为何会拜项橐为师并没有交代。
而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,也有着与《战国策》中相似的记载。
这是因为,《史记》本就是搜集先秦时期的相关典籍加以考究,从而著成的一本书。
而更重要的一点,则是在《孔子世家》与《论语》中,关于这件事的事情只字未提。
须知,《论语》是孔子门生根据孔子的人生经历著作的一本书。
其中没有记载相关事迹,也让人对这件事的真伪存疑。
不过,在《论语·子罕第九》中,有这样一句话:
“达巷党人曰:大哉孔子!博学而无所成名。”
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记载中,也提到了“项橐,达巷党人者也”。
“达巷党”是一个以“美孔子”为目的的党派。
根据这些记载,或许我们可以了解到,项橐的身世或与以上所讲的相左:
项橐是达巷党人,他与孔子之间或有交集,且两人之间发生过一些关系——这也是这个故事在当时可以流传起来的关键。
但关于孔子与项橐“相问”的事情,则可能与《两小儿辩日》一样,是后人为讴歌孔子之好学、谦虚而杜撰的一些事迹。
孔子在生之年,虽然其圣名流传于各国,但他的主张却并不适用于那个“争霸”的年代,所以他并不为国君、时政器重。
而在他身死之后,儒家在孔子门生的发扬下得以光大,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。
尤其是在汉代,在汉武帝“独尊儒术”之下,孔子的地位被后人“追认”,成为万世圣人。
到了这一步,后世人在研究儒家经典之时,需要以“实际”事例教化世人,于是就有了诸多类似于寓言的孔子“小故事”。
不管是《两小儿辩日》还是《孔子项橐相问书》,其传播的思想都与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”相符。
综上,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:一是项橐确有其人;二则是孔子师项橐之事真伪难辨。
历史的真假有时就是这样,其真假难以最终盖棺定论。
但不管如何,孔子在儒家、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、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。
儒家经典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,也让中华民族从精神内涵上完成了统一,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。
身为后人的我们,当铭记“圣人”之教诲。端正身心,以国为家,以民为本。
参考资料:
敦煌写卷《孔子项橐相问书》研究综述王珣童蒙文化研究(第六卷)——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2021年专题论文集
鬼圣项橐考姜生敦煌学辑刊
孔子拜师人生十六七怎么加杠杆买股
小孩魏氏鲁定公孔子师项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专业炒股配资门户_专业股票配资查询_专业炒股配资杠杆观点